地学资讯速读——2021年9月10日

正文

地学资讯速读——2021年9月10日

2021-09-10 | 作者 :

category : 地理信息

综合新闻

1)《第二届“冰冻圈科学概论”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班顺利结班》: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办的“冰冻圈科学概论”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班在甘肃兰州开班。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研究员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词。

2)《“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平台系统”最新发布 可提供“一站式”服务》:2021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7日继续在北京举行,论坛最新发布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平台系统”是中国首个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数据云服务基础平台,其如何开展工作、有何功能特点等议题颇受关注。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平台系统由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的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研制。该系统集数据计算、数据分析、数据展示、数据共享为一体,为公众、科研人员及决策者等不同用户提供“一站式”可持续发展目标服务和数据公共产品。

3)《谋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之计 我国成立全球首个专门国际研究机构》:9月6日,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1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开幕,宣告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中心的成立是中国为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实质举措,为全球科学家参与和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说道。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论坛开幕式上视频致辞,充分肯定中国设立中心具有重大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对全球推动科技创新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4)《“一带一路”北斗应用国际培训中心揭牌暨2021北斗“一带一路”技术与应用国际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京举办》:9月7日,“一带一路”北斗应用国际培训中心揭牌仪式暨2021北斗“一带一路”技术与应用国际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原总师蔡兰波、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国际组织处副处长徐冠群、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党委副书记吴海涛受邀出席活动并致辞。蔡兰波表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始终坚持以更高标准、更先进理念建设发展,目前已经具备完整的全球服务能力,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认识北斗系统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促进不同国家科技人员对于导航技术的广泛交流,以此推动在北斗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为北斗系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5)《中科院已完成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研制》:中新网北京9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CBAS)主任郭华东6日透露,经过3年多努力,中科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已完成研制,后续将择机发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1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当天开幕,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郭华东院士在开幕式上介绍新成立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称,研制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是该中心五大任务之一,已完成研制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通过昼夜全天时、多载荷协同观测,可为可持续发展指标监测和评估提供先进的、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

6)《“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批伽马光子科学数据发布》: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7日联合发布“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批伽马光子科学数据,包括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的伽马光子科学数据(共计99864个事例),以及与其相关的卫星状态文件(共计1096条记录)。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介绍说,暗物质粒子间接探测、宇宙线物理和伽马射线天文是“悟空”号卫星的三大科学目标,而对伽马射线(即伽马光子)的观测是实现其科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伽马光子不带电荷,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会被磁场偏转,可以更好地携带暗物质空间分布的信息,故而在暗物质间接探测研究中伽马射线数据具有特殊的价值。“悟空”号卫星的伽马射线观测具有极高的能量分辨率,有望更好研究暗物质性质。

7)《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举办云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交流会》:9月1日,按照2021年度局科技交流计划和“陕西测绘局-华为联合创新中心”工作计划安排,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举办基于测绘地理信息的云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交流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占宏,华为云空间信息产业总负责人王海君出席会议并讲话。王占宏对王海君带领华为云空间信息技术团队一行来局交流表示欢迎。他强调,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华为开展合作以来,面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测绘地理信息重大工程实施,针对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制约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利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和探索。研究成果提升了生产效能,给测绘生产带来巨大技术改变。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华为公司的合作是测绘行业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下一步,双方合作要以联合创新中心为依托,按照合作计划深化对接,做好实施研究,早日取得成果。

行业动态

1)《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今年发射,将搭乘三名航天员入太空飞行约半年》:今年9月和10月,我国将分别发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届时,三名航天员将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行约半年。这是记者昨天从中国空间站科创体验基地揭牌暨首场活动上获得的消息。在活动现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透露,当前中国空间站工程已全面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今年上半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三名航天员已经在太空飞行了两个多月,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将返回地球家园,“9月和10月,我国还要分别发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明年将发射问天、梦天空间站舱段以及两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

2)《SpaceX将Inspiration4猎鹰9号火箭送上发射台 准备首次纯商业载人发射》:9月8日消息,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周二,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将一枚猎鹰9号火箭送上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台,该火箭将执行发射SpaceX首次纯商业载人任务——Inspiration4。在乘坐游客中心的巴士参观NASA设施时,Reddit和YouTube用户Whiterice98亲眼见证了SpaceX火箭安装过程,它被从全新的组装设施中运送到历史悠久的第39A发射台。这里曾是支持Saturn V运载火箭和航天飞机首次发射的地方,同时也是进行每次载人登月任务的起点。

3)《Dawn Aerospace原型机完成5次试飞 未来每天能往太空飞数次》:9月7日消息,航空航天技术公司Dawn Aerospace正在开发新型太空飞船,一天之内能前往太空数次。上月Dawn Aerospace对旗下原型机Mk-II极光亚轨道飞行器进行了五次无人飞行测试。Mk-II原型机长4.8米,重75公斤。其在新西兰南岛的格伦特纳机场上空完成五次试飞,飞行高度约为1036米。公司对机身设计和机上航空电子设备进行评估,其有望在2022年进入近地轨道。

科研进展

1)《陆基高光谱多参数水质遥感创新与应用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运林研究组2018年率先提出近地面离水高光谱多参数水质陆基(地基、岸基)遥感监测理念和实施路径,后联合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中科深瞳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创近水面非接触式陆基(地基、岸基)高光谱、多参数水质遥感监测仪,仪器集成高光谱采集、视频监控、毫米波雷达水位测定、水质参数反演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天况下总氮、总磷、叶绿素、高锰酸盐指数、悬浮物、透明度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等11个关键水质参数实时秒-分钟尺度高频监测。陆基高光谱多参数水质遥感监测仪既克服了以往水下探头的易污染、难维护、精度低的问题,又解决了卫星遥感监测中时间和光谱分辨率低以及受天气和大气尘埃干扰的影响,实现遥感和断面监测的深度融合。

2)《青海盐湖所在盐湖卤水多温相平衡理论预测方面取得进展》:我国青藏高原盐湖分布广泛,类型齐全,含锂盐湖卤水可以用Li–Na–K–Mg(Ca)–Cl–SO4–CO3(HCO3)–Borate–H2O多元体系代表。针对该卤水体系的多温相平衡理论研究,可以预测盐类矿物的结晶析出、矿物的共生和演化规律,反映卤水中元素和盐层中矿物的地球化学平衡行为,是盐湖卤水地球化学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青海盐湖所李军研究员课题组基于Thomsen建立的扩展UNIQUAC模型,利用定制Li–Na–K–Mg(Ca)–Cl–SO4–CO3(HCO3)–Borate–H2O多元体系模拟软件AQSOL027,针对简化的含锂盐湖卤水体系Li–Na–K–Mg–Cl–SO4–H2O进行了多温相平衡的理论模拟,构建了该体系下五元次级体系在多温相图。多个五元次级体系多温相图为首次报道。与已有实验相图和他人报道的计算相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扩展UNIQUAC模型能够实现对上述卤水体系进行多温相平衡理论预测。该计算相图软件用于指导实验相图的加速构建;结合大型过程模拟软件,可针对青藏高原含锂盐湖卤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3)《西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相关机理研究获进展》: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藏高原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卢珊和胡泽勇研究员分别作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联名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杂志发表题为Change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d its Associated Mechanisms in Northwest China的学术论文,公布了西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相关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我国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强降水具有很大的差异。西北地区的强降水虽然频数少,总量小,但存在着时间短、强度大、局地性强的特点,因此很容易引发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近年来,西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日趋增多,给生态脆弱的干旱区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损失。然而,之前针对西北地区降水成因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平均降水的分析,较少关注极端降水的变化机理。该研究团队对近56年西北地区极端降水特征及其变化机理进行了分析。

4)《成都山地所在大型岩滑—碎屑流运动演进三维物质点法模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大型岩滑—碎屑流灾害由于其巨大的势能,通常对山区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影响。成都山地所何思明研究员团队以四川省茂县新磨村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物质点法再现了起动阶段源区岩体相对整体运动到沿程冲击侵蚀滑坡堆积体,并逐渐解体破碎到最终转变为碎屑流成灾全过程。该研究考虑了滑坡基底摩擦弱化效应与滑体内部剪切软化变形影响,并通过滑体等效塑性偏应变反映“岩滑—碎屑流”逐渐碎裂解体过程,研究发现滑坡体对老滑坡堆积体的冲击侵蚀作用是控制滑坡堆积区东西分布特征的主控因素。研究成果对揭示大型岩滑—碎屑流灾害动力学机制,科学评估灾害风险有重要指导作用。

5)《成都山地所在颗粒流摩擦-碰撞颗粒破碎特性与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颗粒流作为一种常见自然现象而广泛存在,如滑坡、泥石流、岩崩、雪崩、砂堆运动。颗粒流运动过程中,颗粒之间的摩擦和碰撞同时存在且在颗粒运动行为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通常,在沿坡面而下的颗粒流过程中,颗粒物质重力势能逐步转化为伴有摩擦和碰撞的颗粒物质动能,期间颗粒物质将遭受压缩和剪切力学过程而产生变形和破碎。颗粒流运动过程产生的颗粒破碎必然引起颗粒物质颗粒-孔隙结构重分布,进而改变其强度变形特性,最终影响颗粒物质的力学-运动行为。

人才招聘

1)《新疆生地所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根据研究所科技发展需要,现面向全球诚聘各类高层次人才。招聘学科及研究领域包括干旱区地理学、干旱区生态学、干旱区水文水资源、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绿洲生态与农业、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中亚矿产资源与大数据、遥感与GIS、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等。招聘岗位:海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岗位待遇: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福利等,具体面议。其他待遇:通过研究所招聘评审后,研究所可先行予以一定额度科研经费支持,到位后可迅速开展科研工作;可自主招聘博士后、项目聘用人员(编外)、给予学生保障;可协助解决子女入托、入学问题;提供免费人才公寓用于周转,拎包入住。

2)《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2021年第二批招聘10名工作人员公告》:因业务发展需要,现公开招聘编制内工作人员10名。报名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农业科技事业,有志于投身草原科学研究事业;工作态度积极,事业心、责任感强,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基础理论扎实,学习成绩优良,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应用办公软件,并通过相应的英语等级考试;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文字写作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应届生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往届生及社会人员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0周岁且已聘为副研究员;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招录岗位所要求的学历学位条件。

项目申请

防灾减灾

1)《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发布9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近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对9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会商研判。综合分析认为,9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依然严峻,北方地区旱涝并重。长江流域嘉陵江和汉江上游、黄河流域渭河、淮河上游可能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水,部分河流可能超警。西北等地干旱风险持续。可能有1-2个台风登陆或显著影响华东、华南沿海地区。渝川陕等地地质灾害风险高。东北、华南等地部分地区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较高。

2)《东北华北地区有强对流 台风“康森”继续西移 南海有较强风雨》:今年第13号台风“康森”(强热带风暴级)的中心今天(9日)凌晨进入南海中部偏东海域,早晨5点钟位于我国海南省三沙市西沙永兴岛东偏南方向约700公里的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2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85百帕。预计,“康森”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最强可达强热带风暴级或台风级(10~12级,28~33米/秒),11日转向西北方向移动,逐渐向我国广东西部到海南岛南部一带沿海靠近,强度逐渐减弱。9日08时至10日08时,南海中部海域及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黄岩岛附近海域有7~8级大风,台风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和地区风力可达9~11级,阵风12~13级。9月10日08时至11日08时,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大部、新疆北部、西藏、西南地区南部、华南大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雨,局地有中雨。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4~6级风,其中,新疆东部的部分地区有7~8级风。

3)《需科学防范变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冰川灾害风险》: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除南北两极地区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冰川资源富集地。近50年来,青藏高原变暖迅速,每10年升温约0.4℃,超过同期全球平均升温率的2倍。在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整体处于快速退缩状态,不仅影响水资源储备,还导致冰川不稳定性增加,产生冰崩、冰川跃动、冰湖溃决洪水、冰川泥石流等冰川灾害。部分冰川灾害还将引发次生灾害,形成一个从冰冻圈开始,影响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的灾害链。从统计结果来看,近期冰湖溃决洪水、冰川跃动、冰川泥石流等事件的发生均有增加趋势。特别是冰崩灾害频繁发生,如2015年帕米尔地区的公格尔冰崩、2016年西藏阿里地区的两次冰崩、2018年藏东南地区雅鲁藏布江的两次冰崩堵江、2021年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冰崩等,成为冰川灾害风险增大的新标志。青藏高原上极大陆型冰川(如阿汝)和海洋型冰川(如藏东南)都发生了冰崩灾害,可能表明青藏高原的冰川在整体上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

4)《夏台风落幕 秋台风接棒!一文看懂今年以来台风都有啥特点》: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第13号台风“康森”于昨天(9月6日)下午2点钟在菲律宾东部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今天(7日)下午2点钟其中心位于菲律宾马尼拉东南方向约360公里的菲律宾中部岛屿上。预计,“康森”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将于9日白天穿过菲律宾吕宋岛进入南海东部海面,强度逐渐增强,向我国广东西部到海南岛东部一带沿海靠近。今年第14号台风“灿都”今天上午8点钟在关岛以西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下午2点钟其中心位于菲律宾马尼拉偏东方向约1590公里的洋面上。预计,“灿都”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逐渐向我国台湾岛东南部一带沿海靠近。

label :
    请 登陆 后进行评论

评论列表 ( 0 )

 



最多关注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