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资讯速读——2021年4月15日

正文

地学资讯速读——2021年4月15日

2021-04-15 | 作者 :

category : 地理信息

综合新闻

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2021年第一次会议暨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圆满召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2021年第一次会议暨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在湖州圆满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同济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苏州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十多位委员参加了现场会议,另有20余位委员通过在线形式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沉积物会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尹洪斌研究员主持,专委会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科技处郭娅副处长应邀出席。

2)《关于举办2021年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干旱区气候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分论坛的通知》:干旱区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具有资源相对丰富和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双重特点。为进一步推动干旱区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干旱半干旱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期刊Journal of Arid Land(干旱区科学)、Regional Sustainability(区域可持续发展)、《干旱区地理》和《干旱区研究》将共同承办于2021年5月28日—5月3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的2021年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干旱区气候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分论坛。

3)《第一航测遥感院开展“建设一流国家队伍”讨论活动》:以“赶考”的姿态助推一流国家队伍建设——第一航测遥感院扎实开展“建设一流国家队伍”大讨论活动为落实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关于推进一流国家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2020年巡察整改相关要求,2021年新春伊始,在自然资源部第一航测遥感院党委的精心部署下,第一航测遥感院以党支部为引领,以各部门为单位,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了以“建设一流国家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

4)《第一大地测量队完成天文测量培训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水平,3月22日至4月6日,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举办了为期两周的天文测量培训工作。本次培训主要围绕天文测量基本理论、外业观测要求及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展开。培训老师就基本理论、天文测量规范、数据处理方法及天文测量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细致的讲解。通过此次培训,大队技术人员对天文测量理论及发展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天文测量是通过观测太阳或其他恒星位置,以确定地面点的天文经度、天文纬度或两点间天文方位角的测量工作,是大地测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第一大地测量队运用天文测量技术,在大地基准建设、航空航天定向、机场建设服务等领域,完成了多项生产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测绘服务保障。

5)《第一大地测量队完成航空重力测量系统维护与培训工作》:4月上旬,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顺利完成航空重力测量系统维护和培训工作。维护工作主要包括GT-2A、GT-3A两台航空重力测量系统的设备安装、冷启动、重力仪自校正、重力仪噪声评估、GNSS连接测试等内容。此外,技术人员就新款GT-3A航空重力测量系统的软硬件操作方法、项目实施流程等方面,进行了业务技能集中培训。

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极陆地环境变化及其效应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极陆地环境变化及其效应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本次会议以现场和线上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张峰处长、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段晓男处长、西北研究院康世昌副院长、科研处陈拓处长分别作为专业管理机构领导、项目推荐单位领导、项目承担单位及主管部门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项目咨询专家组组长秦大河院士和康世昌副院长分阶段主持。

7)《中国气象局部署全年风云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从中国气象局获悉,聚焦提升风云气象卫星服务水平、数据服务能力和开展风云气象卫星产品推广等三大领域,今年气象部门将统筹推进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23项阶段任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国际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庄严承诺,提升风云气象卫星服务水平和数据服务能力,发挥风云气象卫星综合应用效益,为建设国际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8)《出版社参加“科技之春”进校园活动》:第二十九届“科技之春”测绘地理信息进校园活动在西安经开第一学校举行,西安地图出版社参加活动,向学校图书馆捐赠图书200余册。 出版社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优选了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地图、地理信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等方面的图书,如《走进博物馆系列丛书》《图解丝绸之路经济带》《秦岭地质公园》《秦岭全景图记》《秦岭森林公园》《不忘初心—国测一大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故事》《中国地图册》《陕西省地图册》等。此次活动,一方面向学生展示测绘地理信息知识和测绘技术装备,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课外读物,加强了对学生国家版图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宣传教育。

9)《《冰冻圈科学百科全书》编委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冰冻圈科学百科全书》编委会第四次会议在海口举行。编委会主任秦大河院士、副主任姚檀栋院士、丁永建研究员、任贾文研究员,部分编委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技分社编审刘艳等4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首先回顾了《冰冻圈科学百科全书》各卷样条和词条撰写的进展情况,刘艳对前期收集到的样条审核情况做了说明,并进一步阐述了各类条目的撰写要求。随后会议对16个分册已经撰写的样条初稿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会议最后对目前样条撰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后续撰写的内容和时间安排进行了规划。会议决定6月中旬举行第五次编委会会议,并对各册样条内容做进一步讨论。

行业动态

1)《北斗服务商将开始洗牌》:日前在深圳举办的“2021中国车联网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卫星导航运营商大会”上,广东省北斗移动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勇兵发表演讲表示,北斗是利国利民的事业,北斗服务商将是永续经营的,是“交通新基建”的系统集成商和服务商,面临建设交通强国的大机遇,必须要乘势而上。

2)《长征七号遥三火箭运抵文昌将执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2日消息,执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完成了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日前已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之后,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将与先期已运抵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按计划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参试各系统正在有序开展各项任务准备。

3)《我国科学家发现两种新矿物》: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幔研究中心杨经绥院士团队的熊发挥、徐向珍及国际同行在西藏山南地区发现的新矿物“文吉矿”(化学式Ti10SixPyx>y,6≤(x+y)≤7)和“康金拉矿”(化学式Ti11Si10)经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投票通过,正式获得批准。两种新矿物的发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新矿物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证实了早期地壳物质经俯冲作用进入深部地幔,经历橄榄岩和铬铁矿的再循环过程。

4)《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2021年计划首次向轨道发射卫星》:近日,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项目活动中心主任巴维尔•叶菲莫夫向卫星通讯社表示,计划2021年从拜科努尔或东方发射场将科学家和该校大学生研制的卫星发射入轨。叶菲莫夫向记者说:"加入一项计划,在该计划框架内,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免费发射大学生航天器入轨。"这将是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第一颗被送入轨道的卫星。

5)《11名中国航天员飞天名场面,刷屏世界航天日》: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也就是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这是联合国大会2011年4月7日做出的决议,以庆祝人类空间时代的开始。原来,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发射升空,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首次登上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绕地球飞行一周后返回地面,实现了自古以来人类飞天的梦想,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同样,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全球瞩目的突出成果。在航天日这天,媒体刊发了11名中国航天员飞天的名场面,正能量激励人心,引发大量转发点赞,登上热搜。

科研进展

1)《我国北方过去5000年定量气候变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过去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一系列的王朝兴盛与衰落、分裂与统一、战争与和平,而气候变化常被认为是影响历史文化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先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首次重建了我国过去5000年的温度变化,就此掀开了关于过去气候变化及其与历史朝代演替之间关系研究的序幕。几十年间,大量的研究在温度重建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重建的结果分辨率相对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限制了对气候变化与历史文化关系的深入理解。因此,重建我国过去5000年高分辨率的定量气候变化记录具有重要的意义。

2)《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不同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碳收支模拟取得重要进展》: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多年冻土区是全球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分解释放可能会与气候变化形成正反馈,从而加速全球变暖。准确预测多年冻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依赖于对陆地碳循环调控机理的深入解析。研究组利用动态植被模型,结合长期观测点的土壤水热及碳通量数据,对多年冻土生态系统碳循环响应全球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

3)《西北研究院研究揭示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草地退化的响应》: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对水土保持、区域和全球气候以及C固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导致青藏高原约70%的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这势必对高寒草地的C、N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被广泛用于研究调节生态系统C和N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然而当前研究中,青藏高原高寒草地δ13C和δ15N对草地退化的响应知之甚少,这阻碍了对退化引起的C和N循环变化的全面了解。基于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研人员于2014年7月至9月对青藏高原不同退化程度下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稳定C和N同位素、土壤性质和植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4)《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潜在融沉风险预估研究取得新进展》:多年冻土作为冰冻圈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指示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青藏高原(QTP)作为世界上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区,其多年冻土以高温、高含冰量以及对环境敏感为突出特点。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高原多年冻土正表现出年均地温升高、活动层厚度增厚、多年冻土厚度变薄、地下冰消融等一系列现象。

人才招聘

1)《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2021年公开招聘20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公告》:根据《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办法》(云人社发[2016]182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工作需要,经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2021年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20名。专职辅导员:8名(专业技术人员);思政课教师:11名(专业技术人员);专职组织员:1名(管理人员)。

2)《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2021年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面向社会常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学科及研究方向需求:发展以土壤科学与环境地球科学为核心,并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球化学、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水土保持、植物生理学、环境微生物学、固体废弃物处置、环境材料学、矿物学、光谱学分析、应用化学等交叉融合。

3)《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1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公告》:根据中心科研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常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现将有关事项公告,招收条件: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身体健康,无不良经历;年龄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具有强烈的科学研究兴趣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富有创新性和独立思考精神,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外籍博士需具备良好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要求见具体研究课题。

4)《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编辑部2021年招聘1名人员启事》: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编辑部由于工作需要,现面向所内外招聘1名编辑,岗位职责:稿件校对、编辑加工、微信公众号维护等日常工作,协助完成其他临时工作。应聘条件: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职业道德。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勤奋踏实,耐心细致,能够积极承担编辑部的日常工作。硕士及以上学历,第四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球化学等相关专业,有一定工作经验者优先。较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熟练掌握相关办公软件。

项目申请

防灾减灾

1)《又双叒来!12日起十天北方或遭遇三轮沙尘 大数据看今年沙尘有多猛》:沙尘又来了!受冷空气影响,14日至16日以及19日前后,我国北方还有可能出现沙尘天气。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不仅次数多,而且范围广、强度强。接下来就通过一组数据,来看看今年的沙尘有多猛。

2)《南方地区有明显降雨过程 北方地区有大风降温沙尘天气》:4月16日08时至17日08时,内蒙古东北部和中部、黑龙江西部和南部、吉林中北部、河北北部、西藏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内蒙古东北部等地局地有大雪或暴雪(10~12毫米)。华南中南部、云南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广东南部等地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100~130毫米)。内蒙古中部、东北地区大部、山西、河北、山东半岛、河南北部等地有4~6级风。

3)《4月全国多地森林火灾风险高》:近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综合分析认为,4月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较为复杂,主要灾害类型为森林火灾、风雹、干旱、地质灾害等。据悉,4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北京北部东部和西部、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东部、广东中东部、四川南部、云南中北部部分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局部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极高。其次,我国已于4月1日入汛,预计4月,西北、华北等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可能引发局地风雹、洪涝、地质灾害。云南等地降水偏多,干旱将有所缓解。华南东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降水偏少2~5成,需持续关注华南地区旱情发展。

4)《自然资源部全面部署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自然资源部全面部署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针对人口居住区、山区丘陵区、高陡边坡等部位加大地质灾害排查力度,精细圈定重点防范区和重要隐患点。自然资源部表示,各地要充分利用天-空-地一体化多源立体观测体系,全面开展山地丘陵区综合遥感识别,完成高、中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地面验证。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副司长熊自力介绍,进入4月以后,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就要陆续进入汛期,我们要求各地自然资源部门抓紧汛前这段宝贵的时间,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重点针对山地丘陵区的县城集镇、村庄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和重要基础设施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

5)《这些水利名词,你看到了会读吗?》:在一些文章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平时不太熟悉的词语:圩垸、子埝、杩槎。当这些名词出现在你的脑海中时,你可能会有这种感觉,他们读作什么?又有什么用处?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6)《应知道的“汛期”常识》:入汛日期采用雨量和水位两个指标确定,综合考虑我国暴雨洪水规律,依据水利部制定的《我国入汛日期确定办法》,确定入汛标准如下:入汛标准每年自3月1日起,当入汛指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当日可确定为入汛日期。1.连续3日累积雨量50毫米以上雨区的覆盖面积达到15万平方公里;2.重要江河入汛代表站中任一站超过警戒水位。若代表站警戒水位发生变化,则采用最新指标。

label :
    请 登陆 后进行评论

评论列表 ( 0 )

 



最多关注
近期文章